人间最美四月天,正是读书好时节。为迎接第30个“世界读书日”的到来,进一步激发党校青年同志读书热情,我校团支部组织开展了“让知识遇见你我”世界读书日活动。




活动现场,分享人董自浩老师带领大家品读了《八次危机:中国的真实经验》。董自浩从作者简介、中国道路、分析框架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历程,揭示危机发生的原因、应对措施及其影响,并在最后介绍了自己关于阅读的一些见解。

本次活动是我校“求是·读书会”活动的良好开端,青年同志在活动现场分享了阅读感悟,参会领导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。后续,我校将不断优化活动形式与内容,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,引领党校阅读新风尚。


本期推荐:《八次危机:中国的真实经验》



书籍介绍:

《八次危机:中国的真实经验》由温铁军等人著,该书总结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八次经济危机,通过分析这八次危机描绘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脉络与微观机制,串联起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,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内在规律。作者从崭新的角度传递了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,分析了中国自1950年以来经历的主要危机及其克服的办法,总结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路径,展示了中国如何成功实现软着陆,并利用危机进一步发展。


阅读感悟:

1.经济发展的曲折性与适应性

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八次经济危机,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曲折。从早期依靠外资推进工业化,到后期融入全球化面临输入型危机,每次危机都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。但中国凭借自身的制度优势和政策调整,不断适应危机,实现经济的 “软着陆”,如在部分危机中通过向农村转嫁成本或加大对农村的投入,缓解城市经济压力,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适应性。

2.城乡关系的重要性

城乡二元结构在书中贯穿始终,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。农村在多次危机中扮演着劳动力 “蓄水池” 和危机代价承载者的角色,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。然而,长期过度提取农业剩余、向农村转嫁危机代价,导致 “三农” 问题日益严重。这启示我们,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至关重要,只有重视农村发展,平衡城乡利益,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,构建稳定的社会结构。

3.政策调整的关键作用

面对经济危机,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措施。从早期的 “放权让利”“调整、整顿、改革、提高”,到后期的分税制改革、积极的财政政策等,这些政策在应对危机、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但同时,部分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,如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 “以地生财” 等。这让我们认识到,政策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,权衡利弊,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,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。


佳句摘抄:

1.中国并没有构建西方人所说的 “中央化” 集权体制的经济条件,长期以来其实是以 “地方化” 为主的资源资本化发展过程。

2.中国人虽然在 1949 年提出的是新民主主义战略,试图建立多元经济体制和人民民主的上层建筑,但,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的规律不可逆。

3.中国在客观上对外资和外部强权实现了 “去依附” 的条件下 ,唯有 “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” 和采取单位制实现内部公平分配,才能动员起绝大多数劳动者,实现中国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 “社会化 + 资本化”,由此而规律性地走上前工业化时期 “贫穷但相对公平” 的社会主义道路。

(教研室 岳启凡)